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你的孩子有拖延症嗎?

小大人表達學院

· 口語表達提升技巧
broken image

你的孩子有拖延症嗎?​

「你有曾經拖延的經驗嗎?」
這時候小朋友紛紛舉手
「老師!我!
我昨天要早上要起床的時候,
就很想睡,
然後賴一下床就被罵了,
後來出門上課就遲到了」

「老師!我也有!
我有時候會很不想寫作業,
然後就會拖延」
這時候馬克老師問了大家兩個問題
A. 現在拿到一萬元
B.下禮拜拿到一萬五千元
如果是你,你會選哪一個呢?
「當然是先拿到啊!」
這時候有小朋友舉手說了
「如果你是選A,
恭喜你,可能是拖延症的患者了」
拖延,其實是人類共通的本性,
這要緣起於老祖宗,
當時人類靠著狩獵為生,
立即享受這個行為模式
就已經藏在我們的DNA裡面了。
broken image
那立即享受跟拖延又什麼關係呢?
其實關係是這樣的:
急於想得到結果
↓
對於要花時間才能
得到結果的事沒有興趣
↓
被快速得到
愉悅的感的事吸引
↓
先看電視、玩電腦、
滑手機、打手遊...
↓
拖延
既然知道拖延是本性,
但也不能放任自己被拖延侵蝕了,
所以這堂課帶給孩子「艾森豪矩陣」,
把事情歸類輕重緩急,
透過時間規劃,
解決拖延!
第一個問題來了:
什麼是重要
什麼是不重要
什麼是緊急
什麼又是不緊急呢?
馬克老師在課前思索了很久,
怎麼樣把這四個東西,
既簡單又容易清楚地讓小朋友學會呢?
於是老師重新定義了一下
重要:一定要做
不重要:不一定要做
緊急:有時間性
不緊急:沒有時間性
馬克老師很快舉個例子,
對老師來說「看電視」
是一件不重要的事,
但如果要看,
他就會是緊急,
因為特定節目是具有時間性的,
總不可能7點播出的卡通,
晚上11點再打開電視看吧?
所以看電視,
就是一件不重要但緊急的事
(不一定要做但有時間性)
broken image
孩子林林總總寫了20幾個
回家後會做的事,
大家在排的時候
又有一件有趣的事發生了,
寫到了一張卡片,
「看漫畫」
大家覺得是重要不重要呢?
這時候一部分的孩子舉了重要
另一部分的孩子舉了不重要
這時候舉了重要的孩子說了:
「老師,因為我平常喜歡畫畫,
所以我都會學漫畫上的人物,
是怎麼畫出來的,
所以看漫畫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其實在做時間規劃時,
最有趣的就是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
建立在這個前提之上,
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這也是很正常的。
最難的就是,
大家在安排事情的時候,
都把所有事情全都排在重要跟緊急的地方,
這樣就跟拿著螢光筆把整本課本塗滿一樣
全部都是重要=全部都不重要😂😂
最後,再把艾森豪矩陣上的東西,
擺到了箱型時間規劃表裡面,
讓孩子從小就成為自己時間軸上的主人翁。
學習的第一步是看見,
看見之後才能夠改變。✌️
你也想要克服拖延嗎?
快跟著老師的方法試試看
 

讓孩子學習快樂分享、自信表達的方法
👉https://forms.gle/tPmfQZLbeuAhDfLL7

小技巧、大改變,人人學的會-小大人表達學院

訂閱
上一篇
如何帶領孩子克服上台恐懼,提升精準表達力
下一篇
看得懂,比精緻更重要
 返回網站
頭像
取消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