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孩子有拖延症嗎?
「你有曾經拖延的經驗嗎?」
這時候小朋友紛紛舉手
「老師!我!
我昨天要早上要起床的時候,
就很想睡,
然後賴一下床就被罵了,
後來出門上課就遲到了」
「老師!我也有!
我有時候會很不想寫作業,
然後就會拖延」
我有時候會很不想寫作業,
然後就會拖延」
這時候馬克老師問了大家兩個問題
A. 現在拿到一萬元
B.下禮拜拿到一萬五千元
B.下禮拜拿到一萬五千元
如果是你,你會選哪一個呢?
「當然是先拿到啊!」
這時候有小朋友舉手說了
這時候有小朋友舉手說了
「如果你是選A,
恭喜你,可能是拖延症的患者了」
恭喜你,可能是拖延症的患者了」
拖延,其實是人類共通的本性,
這要緣起於老祖宗,
當時人類靠著狩獵為生,
立即享受這個行為模式
就已經藏在我們的DNA裡面了。
這要緣起於老祖宗,
當時人類靠著狩獵為生,
立即享受這個行為模式
就已經藏在我們的DNA裡面了。
那立即享受跟拖延又什麼關係呢?
其實關係是這樣的:
其實關係是這樣的:
急於想得到結果
↓
對於要花時間才能
得到結果的事沒有興趣
↓
被快速得到
愉悅的感的事吸引
↓
先看電視、玩電腦、
滑手機、打手遊...
↓
拖延
↓
對於要花時間才能
得到結果的事沒有興趣
↓
被快速得到
愉悅的感的事吸引
↓
先看電視、玩電腦、
滑手機、打手遊...
↓
拖延
既然知道拖延是本性,
但也不能放任自己被拖延侵蝕了,
所以這堂課帶給孩子「艾森豪矩陣」,
把事情歸類輕重緩急,
透過時間規劃,
解決拖延!
但也不能放任自己被拖延侵蝕了,
所以這堂課帶給孩子「艾森豪矩陣」,
把事情歸類輕重緩急,
透過時間規劃,
解決拖延!
第一個問題來了:
什麼是重要
什麼是不重要
什麼是緊急
什麼又是不緊急呢?
什麼是重要
什麼是不重要
什麼是緊急
什麼又是不緊急呢?
馬克老師在課前思索了很久,
怎麼樣把這四個東西,
既簡單又容易清楚地讓小朋友學會呢?
怎麼樣把這四個東西,
既簡單又容易清楚地讓小朋友學會呢?
於是老師重新定義了一下
重要:一定要做
不重要:不一定要做
重要:一定要做
不重要:不一定要做
緊急:有時間性
不緊急:沒有時間性
不緊急:沒有時間性
馬克老師很快舉個例子,
對老師來說「看電視」
是一件不重要的事,
但如果要看,
他就會是緊急,
因為特定節目是具有時間性的,
總不可能7點播出的卡通,
晚上11點再打開電視看吧?
對老師來說「看電視」
是一件不重要的事,
但如果要看,
他就會是緊急,
因為特定節目是具有時間性的,
總不可能7點播出的卡通,
晚上11點再打開電視看吧?
所以看電視,
就是一件不重要但緊急的事
(不一定要做但有時間性)
就是一件不重要但緊急的事
(不一定要做但有時間性)
孩子林林總總寫了20幾個
回家後會做的事,
大家在排的時候
又有一件有趣的事發生了,
寫到了一張卡片,
「看漫畫」
大家覺得是重要不重要呢?
回家後會做的事,
大家在排的時候
又有一件有趣的事發生了,
寫到了一張卡片,
「看漫畫」
大家覺得是重要不重要呢?
這時候一部分的孩子舉了重要
另一部分的孩子舉了不重要
另一部分的孩子舉了不重要
這時候舉了重要的孩子說了:
「老師,因為我平常喜歡畫畫,
所以我都會學漫畫上的人物,
是怎麼畫出來的,
所以看漫畫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老師,因為我平常喜歡畫畫,
所以我都會學漫畫上的人物,
是怎麼畫出來的,
所以看漫畫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其實在做時間規劃時,
最有趣的就是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
建立在這個前提之上,
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這也是很正常的。
最有趣的就是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
建立在這個前提之上,
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這也是很正常的。
最難的就是,
大家在安排事情的時候,
都把所有事情全都排在重要跟緊急的地方,
這樣就跟拿著螢光筆把整本課本塗滿一樣
大家在安排事情的時候,
都把所有事情全都排在重要跟緊急的地方,
這樣就跟拿著螢光筆把整本課本塗滿一樣
全部都是重要=全部都不重要😂😂
最後,再把艾森豪矩陣上的東西,
擺到了箱型時間規劃表裡面,
讓孩子從小就成為自己時間軸上的主人翁。
擺到了箱型時間規劃表裡面,
讓孩子從小就成為自己時間軸上的主人翁。
學習的第一步是看見,
看見之後才能夠改變。✌️
看見之後才能夠改變。✌️
小技巧、大改變,人人學的會-小大人表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