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的「素養」是什麼?
團隊老師們常常在聊,成為了一位口語表達講師之後,
每天的作業,就是留意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表達問題,然後記錄下來。
包含如何聊天不冷場、怎麼提升幽默感、如何溝通而非爭吵、如何談判、如何上台演說、如何辯論等。
身為一個講師的我們,往往在其中反覆思考,站在台上如何可以帶給學員更多東西。
回想去年,當108課綱一出爐,教育界的一線戰鬥人員「老師」,還有平常陪伴孩子們的「家長」,紛紛上緊發條,因為其中提出了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究竟什麼是「素養」?
彷彿這個概念一下把大家帶到了一個未知的宇宙去了。
但其實沒有這麼難。
素養,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態度,而我們本身也都具備著,
教素養與其說是上課,不如說是陪伴孩子找到學習的熱忱,引領他們愛上吸收知識。
順應市場的需求,從去年起我們開了兒童的「人際溝通素養班」,
在今年更新增了「邏輯表達素養班」。
一晃眼也過了好幾個月,其中研發課程的過程,
讓每個橋段都是精心設計,環環相扣,為的就是讓學生可以吸收我們想傳達的知識。
除此之外,在這一系列的素養班授課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反思「素養」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學生要學?而這系列的課程又能夠為這些孩子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慢慢地從中體悟到,「素養應該是一個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做結合」,
於其中養成一個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比如說分類的邏輯,就可以運用在「收納」,
把課本上所學的知識用出來,透過收納整理讓生活更簡單方便;
比如說幽默感的課,就可以在合適的時機,透過幽默感提升自我的魅力;
比如說說故事的課,當其他人平鋪直述的時候,
你就可以透過生動且有畫面感的方式,講一件事,讓人「聲」歷其境。
學習有三個層次:「知道」、「學到」、「用到」。
過去我們的學習的模式,通常傾向於單向輸出,導致許多時候學生的吸收狀況只能透過考試來檢驗,但測驗的過程就會出現比較心態,一但同一個模子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就會出現人稱「後半段」的學生,失去了對於學習的熱忱,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
所以素養更應該是從「為什麼要學」開始,找到動機,也找到「學了之後可以做什麼」?
才有辦法真正落實把知識運用在生活上。
在未來,透過素養教育,相信可以開啟更多孩子的天賦,
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那片小宇宙而發光發熱吧!
小技巧、大改變、人人學的會-小大人表達學院